6月15日,2011辽宁·丹东鸭绿江之夏人才招聘会开幕。就在这天,家住沈阳的大学毕业生崔伟同万余名中外人才一起赶了一场“大集”,他和5000多名求职者一样,与用人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合同。
之所以决定留在丹东就业,是因为崔伟对发展中的丹东更有信心。信心的背后,正是丹东强化人才强市战略成果的集中体现。
“十二五”开局之年,丹东正处在经济发展由“助跑”到“起飞”年的关键节点。随着交通设备制造、能源工业、电子信息和仪器仪表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快速崛起以及一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落户或正在落户,丹东开始向辽宁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国际化港口城市强力迈进。全市现有的28万人才资源总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为此,丹东将人才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的转变。市里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机构,重点围绕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推出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政策和人才工程,坚持项目与人才同引进、同开发、同发展。
与此同时,丹东淡化传统的“身份”概念,打破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限制,通过不断推出“招才、聚才、用才”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深化与各高校、各人才服务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人才。去年年底,丹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每年拿出2000万元,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工程和人才项目。此外,丹东还在住房开发中建设一定数量的人才公寓,为人才解决办公、居住等实际问题;并依托仪器仪表园、环保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创建院士工作站,提供10万元的建站启动经费,为每位来丹东定期开展工作的院士提供100平方米生活住房、免3年租金的300平方米工作实验室……
为了进入沿海发达地区人才强市的行列,丹东已经开始向一个宏伟目标发力,即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实现倍增,达到56万人。其中,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集聚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
黄宝锋 王卢莎 |